测量高温介质时加装冷凝管,核心目的是
降低介质温度,保护
压力表内部元件(如弹簧管、填充液),避免高温导致的测量误差或设备损坏;冷凝管的安装需严格遵循 “温度控制”“排气顺畅”“安装牢固” 三大技术要求。
从高温介质的危害来看,普通压力表的耐受温度通常不超过 80℃,而蒸汽温度多在 100-300℃(根据压力不同),若高温蒸汽直接进入压力表:一是会使弹簧管(金属材质)的弹性系数发生不可逆变化,导致示值偏差永久增大,甚至弹簧管破裂;二是会使表内填充液(如甘油)受热膨胀、汽化,产生气泡,导致指针剧烈摆动,无法稳定读数;三是高温会加速机芯零件(如齿轮、游丝)的老化,缩短压力表使用寿命。冷凝管的作用是通过 “散热降温”,使高温介质(如蒸汽)在冷凝管内冷却至 50℃以下,再进入压力表,从根本上规避上述风险。例如,测量 1.0MPa 饱和蒸汽(温度约 180℃)时,加装 U 型冷凝管后,蒸汽在冷凝管内散热,温度可降至 40-50℃,完全符合压力表的温度耐受要求。
冷凝管的安装需满足四项技术要求:一是冷凝管类型选择,常用的冷凝管有 U 型、螺旋型和蛇型三种,U 型冷凝管结构简单、成本低,适用于温度较低(100-200℃)、流量较小的场景(如低压蒸汽管道);螺旋型和蛇型冷凝管散热面积大,适用于温度较高(200-300℃)、流量较大的场景(如高压蒸汽锅炉)。二是安装位置与高度,冷凝管应安装在压力表与管道之间,且冷凝管的最高点需高于压力表表盘中心,形成 “液封”,防止蒸汽直接冲击压力表;同时,冷凝管的安装长度需满足降温需求,通常 U 型冷凝管的有效长度(直管段)不小于 150mm,螺旋型冷凝管的有效长度不小于 300mm,确保介质有足够的散热时间。三是排气操作规范,安装完成后,首次通入蒸汽时,需先打开冷凝管顶部的排气阀,排出管内空气,待蒸汽从排气阀溢出后再关闭阀门,避免空气在冷凝管内形成气阻,影响压力传递;若冷凝管内残留空气,会导致压力表示值偏低,测量误差增大。四是固定与防护,冷凝管需用支架固定在管道或墙体上,避免因管道振动导致冷凝管变形或断裂;在室外或低温环境安装时,需对冷凝管进行保温处理(如包裹保温棉),防止冷凝水结冰堵塞管道,尤其在冬季,若冷凝水结冰膨胀,可能导致冷凝管破裂。
此外,需定期检查冷凝管是否有堵塞或泄漏:若压力表示值突然下降或指针不动,可能是冷凝管被杂质堵塞,需关闭阀门,拆卸冷凝管进行清洗;若冷凝管接口处有蒸汽泄漏,需更换密封垫片(选用耐高温石棉垫或石墨垫),并均匀拧紧螺栓,确保密封完好。
